2007年8月26日星期日

La Vie En Rose




La Vie En Rose
紛紅色的一生



一直挺喜歡聽伊蒂琵雅芙(Edith Piaf)。一代歌后聲線何其幽怨凄美,叫聽者情緒無不受其哀愁深深影響。大半生遭遇比創作出來的虛構故事還要傳奇,將之拍成電影,怎不讓知音和影迷們期盼萬分。今時今日傳奇歌手影片愈拍愈多,真正完整出色的卻屈指可數,你大可以說好幾套電影裡男女主角們演出精湛,個整體上欠缺的還是真正叫感到感動的歌手傳記式影片,儘管其實某幾部此類型電影本來應該是想這樣的。

<粉紅色的一生>,偏偏卻並非甘於平埔直敘說故事的人物傳記。要知拍攝傳奇歌女如過山車般的生涯談何容易,採用簡單直接的拍法本來應屬最穩健的門路,但導演Olivier Dahan捨易取難,以非直述的手法替琵雅芙大半生來個顛覆式的重構,藝高人膽大之餘亦令觀眾們感到耳目一新。

琵雅芙大概是法國上世紀最重要的歌后吧。就算對她的音樂不熟悉,只要聽過她歌唱,總會念念不忘。獨一無二的聲線教聽者讚嘆,她演譯任何歌曲時所盛載的滄桑亦令人聽後百感交集。但這當然並非何以她那末傳奇的來由。從出生到離世,琵雅芙經歷過的大概足以拍成廿多集的連續劇;要將之全部投放到兩小時多一點空間裡,未免會變得過份密集而欠缺重心。

Dahan似乎深明其難處所在,是以他決定採取拼構式的手法,算是破斧尋舟。觀眾們甫進電影院,最初也許會被影片的非直線敘事手法弄得有點混淆(尤其對並不了解琵雅芙一生的朋友來說),但只要有點點耐性,自會很快發現,如此將生命裡的前因後果和各個歷程重新拼貼,得出來的效果反而更有意思。觀眾從中得到的,並非歌后生平種種事蹟的敘述那末簡單,而是透過跳剪和倒敘插敘等技考塑造出來的一個悲喜交集的歷史人物,活像重現人間般,讓銀幕下所有人重新認識。人物比故事性重要這句話,在<粉>裡面得到了別開生面的一種註譯。

女主角瑪莉安歌迪娜(Marion Cotillard)對角色入木三分的優秀演譯自然功不可沒。嬌俏的外形大概是找她擔當這位傳奇歌女的緣故之一,但只要看過她在片裡為俏為妙的演出,任誰也不能否認歌迪娜在片裡確實活演了琵雅芙,成功將她那種悲劇性但同時對活在世上的熱情,自然的從每幕戲裡滲透出來。不過火的演出談何容易,要恰到好處,不靠表面功夫的演技就更是當今年青女星中百中無一的可貴。

其實一代歌后,自出生便早注定不平凡。被母親遺棄,在袓母的妓院長大,因眼疾差點盲掉,後流落街頭賣唱,被發掘但伯樂很快便被殺;成名後,多年間跟多個不同人物的感情瓜葛更是教人唏噓不己。最愛在趕回來見她時機毀人亡,其餘的亦帶著不同形式的坎坷。琵雅芙酗酒,染上嚴重的毒癮,不跟她的身世無關,更可說是關係到她跟情人們的命途。

The Invasion





The Invasion
無恐不入

外星人侵略地球的電影故事,對荷李活來說早已屢見不鮮。此類影片近廿年來已成一眾特技大師和電腦效果專家們展示其最新視覺效果的展覧場所,有時候情況甚至會喧賓奪主,眼前出現的往往讓觀眾們目不暇𥄫;但電影本身,尤其連最基本的人物故事元素,偏偏經常被製作人所忽視。結果局部的特技效果確實夠悅目了,但電影整體上只像一連串的動作/視象場面,並無任何戲味可言。

真正注重劇本,不靠賣弄特技的科幻電影實在買少見少。並非沒有,但總不起眼,而且都是小本製作。是以當得知荷李活找來妮歌潔曼拍伙‘占士邦’丹尼爾基克重拍經典科幻作'無恐不入'(The Invasion),由於前版本都並非以動作特技掛師但卻拍得引人入勝,此趟高調重拍,總會教人帶有憧憬。

這已是荷李活數十年來第四次將此原來叫作的故事搬上銀幕。Jack Finney的原著小說誔生於冷戰高峰期,時值麥卡錫主義抬頭,荷李活內外人人自危;1956年導演Don Siegel將之改拍為驚慄科幻電影,由於成功藉著片裡人物對不知名外星入侵者滲透人間的恐懼反映出當時的恐共心態,電影推出後迅間被譽為劃時代之作,亦算是那個年代較為嚴肅的科幻電影。

電影裡外星生物以類似花蕾狀態降臨地球,迅速成長擴散成植物一樣,在人類睡覺時將其軀體複製繁殖,繼而取代。當第二天來臨,眼前一模一樣,本來熟悉的人早已被外星複製物替換,變成麻木無情的生命。故事聽似耳熟能詳,大概只因這個結構模式,今天已成科幻創作中的典範之一。

1978年導演Philip Kaufman(曾拍'布拉格之戀',即'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電影版)再度將之搬上銀幕,找來當奴修打蘭(Donald Sutherland)、‘冼樸’Leonard Nimoy和Jeff Goldblum等人主演。影片其實拍得不錯,但珠玉在前,影片故事雖然借用當時轟動世界的水門事件作影射對象, 但70年代社會氣氛不再一樣,觀眾們寧要星戰式的娛樂;太嚴肅太多政治隱喻,不再迎合時宜。

於是這個重拍版本當初得來的待遇並不如舊作。電影後來在錄影帶和現在的影碟市場,多少因為56年版本是黑白片而此版本是彩色製作的關係,反而日漸更為人所接受,亦更普羅觀眾們所認識。

90年代,暴力派導演Abel Ferrara再一趟將此故事搬上銀幕。也許因為低成本,這趟影片並無任何紅星參與(僅有當時尚未成名的是屆奧斯卡影帝Forest Whitaker客串);更離奇地暴力導演今趟偏不暴力,電影刻意得過份但偏欠缺迫力的氣氛教人不知如何是好。當一切猶如雞肋,不受重視的結果絕對可以理解。

是趟荷李活再將之搬上銀幕,找來掌舵的卻是德國導演 Oliver Hirschbiegel ,予人感覺,就像片商其實想從導演方向著手,努力替舊酒換新瓶,試圖從中尋找出多些新意。事實上Hirschbiegel 的參與對不少影迷來說確實是個挺正面的消息;說到底此君舊作包括<死亡實驗>(The Experiment)和推出時甚具話題性的的<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Downfall),兩套作品同屬優異之作;由他負責重拍經典科幻故事,大慨跟他在兩部前作都能純熟掌握要營造的氣氛攸關。

作為Hirschbiegel進軍荷李活的首作,<無>應該不會是德國導演擁有最大自由度的製作。一來這是重拍,二來荷李活素來對初來報到的過江龍諸多掣肘,只要看看眾多國際級大導(無論是商業還是藝術的)到荷李活的經歷便可知一二。但電影終歸是異於一般暑期鉅製的嚴肅劇情片,動作特技不多,(聞說試片反應後,片商找來另一導演補拍當中某些場面,但整體上影片仍是以劇情為主的片種);原著劇情更新以後,會否如坊間傳言一般,藉此暗喻美國當下活在恐怖主義陰影裡的心態,以及其反恐政策引發的種種問題等等亦值得關注。畢竟這電影/故事的前生都曾經影射過當時社會政情,新版本若可延續其傳統,也不失為值得欣賞的一點。

2 Days in Paris





不再浪漫的花都



巴黎愛漫遊 2 Days in Paris



看茱莉迪比(Julie Delpy)首趟執導之作‘巴黎愛漫遊’(2 Days in Paris),觀眾們會驚覺,原來女導演拍以愛情為題的影片,不但可以不煽情不浪漫,而且還要顛覆得教人捧腹。迪比挺有膽色的借助一雙情侶關係,大大嘲弄歐美兩地之間的文化差異,肆無忌諱的大開性玩笑,還要順道試探活在當下,男女之間在不同環境下究竟會產生甚麼模樣的問題。如此這般並非前無古人,但來自歐陸的女性電影裡出現,總會教人始料不及。

那活像要將大部分觀眾印象裡的‘歐洲愛情片’形象倒轉過來一樣。美藉男主角阿積(亞當哥德堡Adam Goldberg飾)客旅異地看歐陸文化(特別是法國)的光怪陸離,法裔女主角瑪莉安回到家鄉,跟男友出現前所未見的矛盾和磨擦,以及跟雙親、舊愛等人發生種種糾纒紛擾,'巴'看來更像出自好萊塢的愛情處境喜劇多於以細緻感性見稱的歐洲片;可是當你細味地咀嚼影片字行裡間一個又一個銳意挖苦各式人等的玩笑,漸會發現,那比起一般好萊塢只具表面性質的嬉笑怒罵,其實更一針見血。好萊塢不敢開的玩笑,迪比一一將之捧上,還要拍得毫不保留,就像是同時在譏笑美國影人的膽怯一樣。

進場前未有心理準備的觀眾大概會感到特別意外。因為,幾乎肯定,多數人都會以為這是套浪漫溫馨之作。銀幕上看見的,偏偏男主角表現得活像年輕版本活地亞倫(Woody Allen);另一個就是迪比自己,比起哥德堡配合角色要求的演出她亦不遑多讓,從電影開始已可見她跟男友針鋒相對,縱然有時候顯得嬌嫩可人,但到底還是個不好惹的女子。間歇的潑辣,偶然展現的惹人煩厭,這個女主角絕非小鳥依人的可人兒。

如此一對壁人再遇上偏激成性,討厭美國的老長輩﹣女主角的父母。哥德堡跟兩老擦出火花無可避免,而迪比與雙親在銀幕上的關係更似帶著弦外之音。要知道飾演父母的,正是迪比現實中的親父母艾拔迪比(Albert Delpy)和瑪麗柏莉(Marie Pillet)。迪比本身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長居美國,大可以說狀況跟電影裡的女主角有一定程度上的相近;女主角在電影中跟雙親的一切,有多少屬於夫子自道,相信盡在不言中。

原藉法國的迪比因出自演藝人世家的緣故,年幼時己被發掘參與電影和舞台劇演出。1985年14歲時演出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的開始備受關注,兩年後在電影中首趟擔當女主角。

教她真正開始揚名的,乃90年的法/德/波蘭合作片。片裡她飾演二戰時期親納綷黨的女孩,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愛上扮作純種德國人(亞里安裔)但卻實際為猶太人的男主角。電影縱然以男方的故事為主,但迪比演出教人眼前一亮,除吸引到各地觀眾注目以外,更間接引來德國與波蘭兩位頂級導演對她垂青。

先有德國‘新電影’代表人物之一Volker Schlondorff找她演出'玻璃玫瑰'(Voyager)。曾拍過經典作<錫鼓>(Tin Drum)的Schlondorff,是趟將Max Frisch本來已簡約兼奇情的原著小說改拍成沒太多實質情節的奇片。電影本身雖則毀譽參半,但迪比在影片裡的鋒芒甚至蓋過男主角山姆夏普德(Sam Shepard);原來差不多令看得模不著頭腦的片子,成為迪比展現其脫俗氣質和極具格調風韻的演出場所。迪比片裡角色跟男主角有著不尋常的特殊關係,惹來爭議亦間接直接地予人留下深刻印象。

隨後有波蘭大師奇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為法國國旗重新註譯其意義而拍的‘藍白紅三部曲’的<白>(Three Colors: White)。迪比在片裡飾演一名跟丈夫離婚,將丈夫迫進窮途末路的狠心女子。入木三分的精湛演出,跟男主角伊比格尼埃夫扎馬霍夫斯基(Zbigniew Zamachowski)擦出微妙火花,還有導演精巧的將女角一切拍攝得既迷人亦可懼;迪比在收放自如的表現,不能不令本來仍存質疑的影迷們對她刮目相看。對她來說,演譯蛇蠍婦,根本沒有甚麼心理包伏,也並非怎樣難度過高的動作。

當然,今時今日,新世代對迪比最為熟悉的電影,也許不是上述幾套,而是她跟出自Generation X的美國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Richard Linklater)和男演員伊桑霍克(Ethan Hawke)合作拍成的愛情二部曲<情留半天>(Before Sunrise)和'日落巴黎'(Before Sunset)。兩部電影拍攝期相隔差不多整整十年,彼此卻遙遙互相交替,為人生兩個不同階段,兩性間不太一樣的愛情觀和世界觀編寫了前後呼應的兩篇感性詩篇。

少不了的,自然還有維也納(情留半天)和巴黎(日落巴黎)兩地迷人景緻。前者透過主角二人漫遊大街小巷,邊談天說地邊漸生情愫,其不經意的浪漫確是無可比擬的。音樂之都秀麗風光,男才女貌的兩位主角,影象隨意得來卻流麗動人,怎不叫人為之著迷?

至於後者,其韻味比<情>自是另一層次。畢竟相隔接近十年,雙方心態,經歷都不再如舊。巴黎背著好些負累,二人間縱使情未了,卻不可能如過往一樣全無顧忌。經過小心對話,步步為營的試探,最終能否情投意合,還得看雙方可否打破因分別多年而構成的隔膜。迪比在<日>參與劇本創作,其實亦可視為親自執導前的某種牛刀小試。

迪比在此兩部影片其間歲月,除了演出更多其他影片以外,同時亦為其自身參與演員以外的製片工作的志向舖路。入讀紐約大學電影系,拍攝多部實驗性較高的短片,積極參與一些編寫和幕後工作。事實上在拍<巴>之前,她早已拍了超過三十多了套短片,當中還包括可被視作為長片的<Looking for Jimmy>(80分鐘)。

是趟拍攝首部長片,自編自導自演以外,如電影的音樂亦一手包辦。有時候獨立製作好處就在於其靈活的可能性,獨立片製作人在此環境下,亦相對會有更大發揮,更充沛的自由度。迪比可算是充份利用了可有的空間,可見無論從選角到配樂,個人化的配套委實會令影片拍出來的效果有異於公式製作出來的商業作品。

因為都在巴黎,故事都似是圍繞著男女之間的情感,加上有著迪比的名字掛師,<巴>難免會被誤認作跟<情>和<日>差不多。但只要看過三套影片,自會明白那是個美麗的誤會。'巴'同樣以男女關係為題,說的卻非甜密愛情和浪漫觸覺。看罷影片,大有可能會對迪比能拍出這樣的電影而感到驚奇。

2007年5月5日星期六

黑色名冊 Black Book




看罷保羅韋浩雲(Paul Verhoeven)重回老家荷蘭執導的<黑色名冊>(Black Book),你會發現,亂世之下,黑白有時難以分明,誰忠最奸在世人面前更是有理說不清。

二戰作背景的電影多不勝數,以當時間蹀活動和地下抗爭組織為主題卻不算很多。猶太女子染上一把金髮,混進納粹軍中當蓋世太保的情人,如此故事大綱怎會不引人入勝?整套<>的劇情,卻由此引發出更多關乎猶太人於戰時身份遭遇以外的連串故事和種種關乎被佔領區人民心態的敏感問題,真教不少觀眾們始料不及。抗戰義士就是忠肝義膽,納粹德軍就必然全部毫無人性?就是不會那末簡單。

今時今日甚麼都是灰色的觀點下,在電影裡出現的人物不再像數十年前般非善即惡,我們大可說這算是一種趨勢﹔當希特拉和日皇裕仁亦可在銀幕裡展現其人性/純真一面時,戰亂中其他人等角色位置上多帶點爭議性已不再屬稀奇。<>要展現出來的,又是另一回事。那是一種有別於不肯/敢批判劇中人物,留待觀者自行判斷的曖昧手法﹔韋浩雲絕對理解人浮於事,人性本質亦是反覆無常而帶有一定複雜性,但卻拒絕就此而對戲中角色不作出任何評價。尤其對一些利用身份,趁著亂世出賣別人的,態度更是明確清晰,批判絕不手軟。

當然,電影絕對是屬於主角Rachel/Ellis的。相對於像波蘭斯基<鋼琴戰曲>(The Pianist)裡主角於戰亂只能躲藏著委曲求存,Rachel/Ellis卻在陷入絕境後挺身而出,不懼犧牲小我以完成大我,這樣的巾幗英雌,無論生於何時何地,都會讓人肅然起敬。嘉麗絲雲霞丹(Carice van Houten)Rachel/Ellis活演得無懈可擊,電影裡她每每出場都無時無刻散發著耀眼的光芒﹔霞丹將角色的正直、果斷、機靈、勇敢、重情等優秀之處展現得既突出亦理所當然,水銀燈下她如瑰寶般閃爍亮麗,委實令觀眾們一睹難忘。沒有如此優秀演出,影片也沒可能像現在那般出色。難怪有人說,霞丹在<>的艷光四射,甚至比起當年韋浩雲透過<本能>(Basic Instinct)捧紅莎朗史東還過之而無不及。

電影拍得爽快直接,兩個多小時裡差不多沒有停下來(甚至是慢下來)的片刻﹔這應該是韋浩雲多年一大優點,無論拍甚麼類型影片,總不拖泥帶水。大部份時段電影還非常緊湊,以歐陸電影來說可算是異類。從Rachel/Ellis如過山車一樣的歷程,劇情上的懸疑性和峰迴路轉,大可以看清楚電影既沒忘記娛樂觀眾,然而亦沒忘記隨後才將要傳遞的訊息清晰地奉上。

<>其實跟導多年前另一精采之作異曲同工,透過故事,提出當年荷蘭被佔領後某些人民值得質疑之處,無論是行徑上或心理上。Rachel/Ellis在片裡既是英雄()亦是受難者,衝著她而來的除了德軍以外原來還包括荷蘭人,浩劫甚至會在戰勝後發生。群眾在大氣候下有時盲目得叫人心寒,誰是誰非也不是那麼容易可以對外說得清楚。接近尾段的一場戲裡,她崩潰了,接近絕望的吐出一句: “究竟何時才會結束?”(大意),猶太人所受的苦難與屈辱,於此象徵性地痛訴出來,看得叫人心酸。

也許有人會認為角色太傳奇性,Rachel/Ellis的遭遇太難以致信。但這卻是韋浩雲和編劇葛拉索德曼(Gerard Soeteman)按照幾個真實個案輯合而成。影片裡大部份情節屬於史實的某種重現,但經韋浩雲泡製下,一切變得更極端和戲劇化。而且字行裡間還往往帶點黑色,接近扭曲譏諷。以此嘲弄世態,從來都是導演慣用的技倆。就是他曾離鄉別井到荷李活拍攝的<鐵甲威龍>(Robocop)<宇宙威龍>(Total Recall)<星河戰隊>(Starship Troopers)等,無一不乏美國導演們不敢褻 玩的種種玩笑。當然,不少人最印象深刻的,還是他對暴力和祼露鏡頭處理上的輕率隨便。不少人認為韋浩雲常以色情和暴力引觀入局,但其實只要多看他的影片, 特別是他仍在歐洲時期的,自會發現,其實他根本不將這些當作是怎樣嘩然的一回事。當然,人家高興,他是會拍拍給觀眾們看的。

如斯坦蕩蕩在荷李活打滾的導演,也實在並不常見。

2007年2月6日星期二

可可西里 Kekexili




收過呼籲閣下不要購買皮草製成品, 不要吃魚趐等等的電郵沒有? 為了要保護瀕臨絕種的野生動植物, 好讓世界還有些微空間容納僅存的瀕危生物, 我們大部分人做過的, 肯做的, 其實少得可憐. 偶爾對一些環保團體/機構的捐助/幫忙, 本地不太流行的杯葛示威, 一些訊息上的傳遞, 除此以外, 我們其實並沒有怎樣實際的努力去協助拯救瀕危生物.

當然, 城市人大可以說我有我生活, 親身參與這些事幹太遙遠了, 就算有心也不曉得如何赴湯蹈火. 而且, 為了三幾千隻動物而犧牲自己的現有的一切, 太不實際, 太匪夷所思. 而世上真有會為了保護野生動物而不惜犧牲自我的人嗎? 當然有, 都是‘National Geographic’式的人物罷 . 他們的工作與生活怎樣? 未看<可可西里>之前, 我竟愚昧的以為, 保護生物人仕, 必然都是某種stereotyping下的特定人物.

可可西里其實是位於青海和西藏之間一片高原地帶的名稱; 在藏語中, 這名字亦解作美麗的少女’. 這片高地素來了無人煙, 地勢高峻而荒蕪, 有的只是平原, 荒漠, 奇山峻嶺, 浮沙和冰雪. 地區其實是全中國最大的無人區, 但同時亦是稀有的藏羚羊聚居之地. 80年代中期以後, 尤於國際市場上的渴求, 區域開始出現對藏羚羊大規模的獵殺, 導致原來擁有大約一百萬隻的藏羚羊迅速劇減至不到2萬隻. 若當時再沒有任何實際的保護行動的話, 今天藏羚羊老早已絕了種.

<可可西里>就是根據90年代中期於當地從事保護藏羚羊工作的巡山保護隊事跡改篇而成的真實故事. 觀眾透過片中記者主角(張磊飾)前往當地採訪巡山隊, 以旁觀者身分了解他們的實際工作, 其中艱辛及苦況. 旁觀者到了後來也參與其中, 還與巡山隊一起歷盡驚險, 差不多生死與共. 別以為巡山隊所幹的沒有甚麼風險: 他們主要工作並非面對馴善的羚羊, 而是與手持自動步槍人數眾多的盜獵者對著幹, 在高原上與這些凶桿分子展開追逐戰.

影片開始的一幕已坦然告訴所有觀眾, 羊盜匪絕非善男信. 換言之沒有國家地理雜誌式的動物學活現銀幕; 記者與巡山隊的歷程, 很大程度上反而更像正在參與小型追捕行動的游擊戰. 而他們所面對的險境不只來自要追捕的盜獵者: 可可西里看似一片恬靜, 其實這樣的自然環境對人類來說反而危機四伏, 處處隱藏難以預料的殺機.

巡山隊長日泰(多 布杰飾)曾是軍人, 他帶領著來自五湖四海的藏人漢人, 在資源嚴重不足下仍捍衛著這個無人地帶. 巡山隊本身屬於志願性質, 隊中各人一年以上沒有工資, 經費拮据(成員需向女友借經費, 被迫幹出有違他們原則的事情), 人手不足下(某區域只有一人守護了三年), 搜捕盜獵者的成功率自然亦低. 捉到了人, 更可悲竟是無力將他們帶回城鎮落網. 可他們沒放棄, 互相間情同手足也許是動力泉源之一, 對大自然的敬重更是首要緣故: 眼見羚羊無助地被大量殘殺, 對破壞自然生態者殘暴的可恥可恨, 護羊的決心更是堅定不移.

電影故事本身甚具戲劇性, 拍攝方式卻非常寫實. 導演陸川當初只打算要副攝影隊到青藏一帶拍攝部分鏡頭, 然後拼貼上主攝影隊在較文明場境拍的主要劇情成事; 但後來為求迫真, 終決定一切必要就地取材, 製作全人直闖青藏高原, 攝製最貼近紀實的影片. 於是我們看到的, 不單是一班非尊業演員毫無偽仿而精湛的演出(陸川為求寫實的另一決定). 流麗如畫的風光與景象被攝影機攝下動人氣魄, 雖非身處可可西里, 卻已透過銀幕深深感受那片天外有天的山和地. 鏡頭捕捉天氣的變化, 更令觀眾看清楚這片天地的喜與怒, 它情緒轉化的變幻莫測.

平原和山脈也仿佛有戲要演, 有話要說. 它們活像要告訴所有人, 人類雖然正在摧殘自然, 但在大自然力量底下人其實是何等渺小; 只要稍有不慎, 大自然仍可隨時跟你算算賬, 跟你來個了結. 到了這裡, 人跟大自然沒有絲毫爭鬥的條件, 只有待它來決定你的命素. 它要跟你開玩笑, 要你落在敵人手中, 你亦無從招架.

這是陸川執導第二部電影; 他的首作<尋鎗>(02)<>有更多影星參演(姜文, 寧靜, 伍宇娟和劉小寧等), 講述當警察的主角(姜文)如何尋找自已丟了的手槍而引發起的故事, 內容和拍攝/述事手法之新鮮, 可說是中國電影近年的一固清泉; 但相比起宏偉且悲壯的<>, 前者不過是小試牛刀之作罷.

2007年1月31日星期三

香水-一個殺人者的故事(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




德國導演湯泰華(Tom Tykwer)將同鄉作家Patrick Suskind名著搬上銀幕,消息剛宣佈時,於本土和國際輿論間都曾揭起過點點爭議。不少對原著有認識的人都對有關方面的決定抱著一定遲疑︰年少氣盛的新派導演執導德國近廿多年來甚為人氣的十八世紀背景小說,恐怕會把本來已極其困難的事情拖垮。

沒錯,這套<香水>,本來就不易拍。就連寇比力克生前都說過<>不可能拍成電影。湯泰華藝高人膽大,欣然接受改編任務,並非只為挑戰難度。小說於老家地位猶如泰山北斗,更算是世界性地暢銷﹔歐洲影業要挑戰荷李活壟斷,不找此等著作改篇還要找甚麼?管它是否可拍成電影,只要成功融資,找到導演編劇和卡士,自然開片去也。電影花了六千五百多萬美元,全片以英語作對白,演員名單包括了德斯汀荷夫曼、阿倫力文(Alan Rickman)、麗歌賀活(Rachel Hurd-Wood)等荷李活星級﹔司馬昭之心,各人皆見。

而湯泰華,就這樣接了個燙手山芋,擔當了拍攝此德國鉅製的重任。他,能勝任嗎?

多年前不少朋友煞有介事的向我推薦湯泰華(Tom Tykwer)成名作<疾走羅拉>(Run Lola Run),坦白說看後感受不是很大,卻不能否認此君在影像和剪接(你甚至可以說敘事和故事結構)方面確實創意非凡,同時亦非常勇於發放自我,表現異於慣常的各種新穎思維與手法。這方面的毫不吝嗇,教湯泰華的影片往往多姿多采,非常精力充沛,最低限度視覺上絕不沉悶。但他似乎著重型式多於神韻。以<>為例,花技招展的表現手法底下,我們體會到的只有無限的多面可能性﹔那其實是非常有趣的,可惜除此以外,電影沒有再深入編寫男女主角間的關係與情感,不同的可能性亦僅滯留於趣味的層次而欠缺更有深度的深討,說到底,玩味豐足有餘,但韻味偏偏欠奉。

怎說也好,<>確實使湯泰華一炮成名。隨後的<漂流兩夥心>(The Princess and the Warrior),依然由羅拉法蘭嘉波坦黛(Franka Potente)主演。謢士與神秘男子的奇異戀愛故事,拍得比<>匠心獨運。更重要是這趟形神俱備,影片細膩動人。二人間獨特的情感被描繪成互相修補傷口和包容的疪護所。埋藏心內的莫名悲痛,透過對方悉心關懷,諒解和接納,飽受記憶折磨的人亦可擁有最真摰的愛情。湯泰華自然不甘於只說平凡故事,<>多方面的設計和編排,依然新奇特,但少了只顧玩味的花巧,讓人看得更舒心。<疾走天堂>(Heaven)則是較有爭議之作。

源頭來自奇斯洛夫斯基,大師臨終遺下未完成的另一個三部曲故事,奇氏生前拍檔Krzysztof Piesiewicz將之寫成完整劇本片商便找了湯泰華拍攝。電影其實一絲不苟,但也許選角方面不太妥當,主角姬蒂白蘭芝與祖雲尼利巴斯貌合神離,委實全不討好。加上不知怎的,導演這趟小心奕奕,但似乎因而過於拘促,本來理應感人肺腑的故事,結果變成只得驅殼但沒靈魂,實屬萬分可惜。

現在由他執導<>-一個本在原著中極為著重於對氣味的描寫,將道德價值視如虛設的懸疑故事-難怪眾說紛紜。賓韋沙(Ben Whishaw)演的主角Jean-Baptiste Grenouille出生成長離奇坎坷,成年後既培育出對氣味獨一無二的敏銳觸覺,性格上亦走向偏鋒。為了製成完美的香水,Grenouille不惜殺人,從女性體香取出氣味精髓。理論上如此內容,多數作者/編導都會將之寫/拍成懸疑緊張的奇案故事﹔但<>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其捨易取難,電影和原著,都將心血放在描繪主人翁的心路歷程,他對氣味的執迷,在他眼裡所見關於氣味的一套學問。

Grenouille的內心世界,氣味就等同一切。對於那份達至病態的沉迷,<>的 描繪是充份而富細節的。你不可能認同或體諒,甚至真的了解主角的心﹔但其面貌,行為和動機,就如一幅幅精確得鉅細無遺的解剖圖像一樣,透過凌厲影像活現於 觀眾眼前,讓所有人看得清看得透徹。入邪成魔,原來是這樣一回事。對殺人者深入剖析的無出其右,大概就是電影最引人入勝之處。

所以就算末段有點野心過大而失控,那也不要緊。畢竟能成功拍出何謂魔道的邪門影片,為數寥寥無幾。帶點瑕疪,算是美中不足吧。

2007年1月17日星期三

巴別塔Babel




有說來屆奧斯卡,將會是奇連伊士活、馬田史高西斯和
艾力謝路依拿力圖(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三位之爭。前兩者江湖地位等同泰山北斗,每有新片面世,只要不是太不濟事,獲得大小獎項提名/奪獎不算稀奇﹔但仍屬新人兼且乃墨西哥藉的依拿力圖,竟獲康城和荷李活等等如斯器重委實得來不易。不是嗎?看看金球獎,他的<巴別塔>(Babel),將競逐的獎項比<無間道風雲>還要多,成為是屆獲提名最多的劇情片,教人略感意外。

<>只不過是依拿力圖執導以來第三套長片。那也大概是他最具國際視野,野心最為酷大的一部。前兩套<狗男女的愛>(Amores Perros)<21-生命可以有幾重?>(21 Grams)分別在老家墨西哥與美國取景拍攝,型式及題材其實大同小異。被稱三部曲的<>將製作版圖擴大了︰片中幾段故事,穿插地發生於北非、美國、墨西哥和日本。當中一切,初看似無關連﹔但漸漸人物事件間千絲萬縷的關係逐步呈現,牽引出一發不可收拾的惡性後果。原來,近在咫尺一個小決定,只要時來命也,足以毀掉遠在他方陌生人的一生。

<><21>互相呼應,<>亦可算是由車輛上所發生的事故引發出一連串的前因後果。今趟一切來得比起前作更見顯淺易明,結構上沒有搞得那末複雜,大概考慮過要令觀眾們更易於消化。與丈夫Richard(畢彼特飾)共遊摩洛哥的Susan(姬蒂白蘭芝飾)在旅遊巴上無故中冷鎗,性命危在旦夕,Richard一方面竭力在沙漠裡保住妻子性命尋找救援,另一方面通知在美國的墨藉保姆(Adriana Barraza)貼身照料他們的兒女。保姆為了盡忠職守,攜著一對小孩和保姆姪兒(加爾卡西亞般奴飾)一併穿州過省到墨西哥參加保姆兒子的婚禮。

故 事以此作開端,再以冷鎗的背後的兩組故事和保姆他們的旅程四線發展,枝節穿插得有層次同時亦條理分明。也許當初十數分鐘還需稍為花點心神,但隨後劇情發展 引人入性,尤其以日本的段落發放離奇異采,拍得既悲憫亦淒美。大概不會再有人投訴看得混淆。飾演聾啞少女的菊池凜子演出細膩動人,透過角色的天生缺陷和悲 憫身世,導演別具一格的處理,我們感受到她所身受的世界何其抽離﹔要與四周各界溝通,藉此感受自身的存在,少女採取的方式,極端而偏激,怎不教人為其垂 憐。

墨西哥之旅同樣教人搖頭嘆息。保姆好心做壞事,一心照料顧主小孩卻弄巧反拙,背後緣故,離不開個人錯誤的決擇,但同時亦可歸咎於溝通上的失誤。參加婚禮全程理應高高興興,豈料曲終人散後卻會落得如此收場。Barraza演保姆亦非常出色,兩小演員(包括Dakota Fanning的妹妹Elle)加爾卡西亞般奴亦不俗,但珠玉在前,這套電影最耀眼的明星非菊池凜子莫屬。

相對來說,畢彼特與姬蒂白蘭芝的段落,摩洛哥小孩的戲都給比了下去。那不打緊,由始至終幕幕完美的電影,萬中無一。而且那些段落也委實也不差,於全片中亦有著連繫整體結構,帶出種種連鎖效應的關鍵作用。有說電影是現實式的人際蝴蝶效應,此說也不為過,但那只算流程,導演和編劇Guillermo Arriaga要說的,其實不離當今所謂的全球化底下,我們之間的溝通出現了怎樣的毛病,會觸發出怎樣的災難。將此化為人間悲劇,正是二人的拿手好戲。

也許<他們的911>裡依拿力圖負責的部分,最能道出他對悲劇掌握如何到家,達致利用實感/真 實將悲痛推向極端的嫌疑。短片只以世貿中心受襲後,被困人士如何無助地,抵受不住烈火酷熱挺而走險,攀出窗外逃生,導致墮樓,以及跳下自盡的真實畫面。人 命在被放大了的片段中顯得何其渺小無助,觀眾目睹的,己不再是親歷其境式的現場重播,而是事後張揚,就像透過顯微鏡觀摩慘劇一樣。藉著原片段,剪接編排上 的技藝和沉鬱配樂,表達的訊息清晰非常,既反映出那時那刻終極的悲痛絕望,眼前慘酷得不忍卒睹,留在腦海的印象,亦叫人難以息懷。

依 拿力圖就是這樣。真實,但往往是擴張了的極端模式。落在他手中,人物和事情都會被扭曲得慘烈,然後再被重組成接近寫實的一台戲。觀賞他的電影,正當你細心 努力地一步一步解開他所建構的映畫迷宮,走出出口後卻會發現眼前並無解脫,只有赤裸得殘酷的狀況。就這樣,你會被他殺個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