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Invasion
無恐不入
外星人侵略地球的電影故事,對荷李活來說早已屢見不鮮。此類影片近廿年來已成一眾特技大師和電腦效果專家們展示其最新視覺效果的展覧場所,有時候情況甚至會喧賓奪主,眼前出現的往往讓觀眾們目不暇𥄫;但電影本身,尤其連最基本的人物故事元素,偏偏經常被製作人所忽視。結果局部的特技效果確實夠悅目了,但電影整體上只像一連串的動作/視象場面,並無任何戲味可言。
真正注重劇本,不靠賣弄特技的科幻電影實在買少見少。並非沒有,但總不起眼,而且都是小本製作。是以當得知荷李活找來妮歌潔曼拍伙‘占士邦’丹尼爾基克重拍經典科幻作'無恐不入'(The Invasion),由於前版本都並非以動作特技掛師但卻拍得引人入勝,此趟高調重拍,總會教人帶有憧憬。
這已是荷李活數十年來第四次將此原來叫作
電影裡外星生物以類似花蕾狀態降臨地球,迅速成長擴散成植物一樣,在人類睡覺時將其軀體複製繁殖,繼而取代。當第二天來臨,眼前一模一樣,本來熟悉的人早已被外星複製物替換,變成麻木無情的生命。故事聽似耳熟能詳,大概只因這個結構模式,今天已成科幻創作中的典範之一。
1978年導演Philip Kaufman(曾拍'布拉格之戀',即'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電影版)再度將之搬上銀幕,找來當奴修打蘭(Donald Sutherland)、‘冼樸’Leonard Nimoy和Jeff Goldblum等人主演。影片其實拍得不錯,但珠玉在前,影片故事雖然借用當時轟動世界的水門事件作影射對象, 但70年代社會氣氛不再一樣,觀眾們寧要星戰式的娛樂;太嚴肅太多政治隱喻,不再迎合時宜。
於是這個重拍版本當初得來的待遇並不如舊作。電影後來在錄影帶和現在的影碟市場,多少因為56年版本是黑白片而此版本是彩色製作的關係,反而日漸更為人所接受,亦更普羅觀眾們所認識。
90年代,暴力派導演Abel Ferrara再一趟將此故事搬上銀幕。也許因為低成本,這趟影片並無任何紅星參與(僅有當時尚未成名的是屆奧斯卡影帝Forest Whitaker客串);更離奇地暴力導演今趟偏不暴力,電影刻意得過份但偏欠缺迫力的氣氛教人不知如何是好。當一切猶如雞肋,不受重視的結果絕對可以理解。
是趟荷李活再將之搬上銀幕,找來掌舵的卻是德國導演 Oliver Hirschbiegel ,予人感覺,就像片商其實想從導演方向著手,努力替舊酒換新瓶,試圖從中尋找出多些新意。事實上Hirschbiegel 的參與對不少影迷來說確實是個挺正面的消息;說到底此君舊作包括<死亡實驗>(The Experiment)和推出時甚具話題性的的<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Downfall),兩套作品同屬優異之作;由他負責重拍經典科幻故事,大慨跟他在兩部前作都能純熟掌握要營造的氣氛攸關。
作為Hirschbiegel進軍荷李活的首作,<無>應該不會是德國導演擁有最大自由度的製作。一來這是重拍,二來荷李活素來對初來報到的過江龍諸多掣肘,只要看看眾多國際級大導(無論是商業還是藝術的)到荷李活的經歷便可知一二。但電影終歸是異於一般暑期鉅製的嚴肅劇情片,動作特技不多,(聞說試片反應後,片商找來另一導演補拍當中某些場面,但整體上影片仍是以劇情為主的片種);原著劇情更新以後,會否如坊間傳言一般,藉此暗喻美國當下活在恐怖主義陰影裡的心態,以及其反恐政策引發的種種問題等等亦值得關注。畢竟這電影/故事的前生都曾經影射過當時社會政情,新版本若可延續其傳統,也不失為值得欣賞的一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