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Reader
讀愛
好像每每要拍攝關乎納綷人物的電影,必會惹來一返爭議。當下編導們都傾向要將所有角色人性化/立體化,就素來被視為十惡不赦的邪惡集團,也要突出其中人物所擁有正面或正常的性情。當希特拉也可以被拍出其關心下屬和女伴,面對絕境亦會展現軟弱和困獸式歇斯底里時,其實要細訴其餘納綷份子的故事,無論政治正確與否,何必要再大驚小怪。
<讀愛>(The Reader)由琦溫絲莉演譯戰後納綷份子跟大衛高斯(David Kross)演的米高發生忘年關係,以及其後她被捕受審,那時身為法學學生米高的內心掙扎,及後怎樣跟漢娜保持微妙的聯繫,如何為她造就點點脫變。嚴格來說,主線落在米高身上,觀眾們要看的也是男主角本人的心路歷程多於漢娜的遭遇。
當然,女主角名氣大於其餘角色,觀眾焦點難免會集中在她身上。可幸高斯演出令人驚喜(連演米高人到中年的賴夫費恩斯Ralph Fiennes也給比了下去),而琦溫斯莉和導演史提芬戴查(Stephen Daldry)處理恰當,沒有喧賓奪主。電影透過米高說漢娜,間接地說愚昧給人帶來的災難,也涉及罪咎和寬恕的種種;男女主角之間的情,反而變成故事用作維繫主題的一項途徑。
未成年時米高跟漢娜的關係只屬序曲,但大概此段落聽來既香豔也具爭議性吧,不少媒體總愛將此扭曲為重點。真正戲玉落在他跟她不直接的‘重逄’,以及米高重新發現她真正身份時而引來種種內心鬥爭。高斯把青年時段的米高演得不錯,面對著眼前人竟然有著罪大惡極的前塵舊事,一方面曉得她先天問題,一方面又害怕面對,當中疑惑和恐懼構成的複雜感覺,高斯都掌握得不錯。其後米高變得性情飄忽,電影裡交待點到即止,更沒太露骨的直接將之與漢娜連上關係;不過,我們隱約可見這對米高成年後的影響之餘,偏偏欠缺較為深刻的著墨。
琦溫絲莉演得入木三分,得金像獎和金球奬實至名歸。漢娜那看似泠漠沒血性,但其實很大因素源於她文盲(和一定程度的愚昧),導致她成為納綷幫凶,都被琦溫絲莉掌握得恰到好處。尤其看她在此與<浮生路>(Revolutionary Road)兩種截然不同的演法,她的爐火純青早已超越其實際年資。而與<浮>相比,琦溫絲莉在此更見勁架,那自然因為要演跨越數十個年頭的戲本來就不容易,還有像漢娜這樣一個人物,除具爭議性以外,她自身那種不善於表達自我但率直的性情絕不易演;簡單點說既不可過火亦不能過處理得太內歛,演得不好弄得不慍不火那會非常難看。
而琦溫絲莉在這裡就當真恰到好處:幾場法庭戲雖點到即止,她在戲裡的表現卻非常精湛。在此之前觀眾和男主角不明白她何以竟會不辭而別嗎,只消一幕她向法官‘解釋’大戰時所作所為時,我們都恍然大悟,眼前這婦人,原來思想那末簡單,單純而得笨得可憐。那就是間接導致她為納綷效力及其後惡果的業。
戴查把故事處理得小心奕奕,似乎明知道原著小說內容所可能引發的爭議,若一失足便成千古恨的麻煩。後來主角(費恩斯)往紐約見猶太受害人一幕尤見其用心所在。(當然來容和意圖亦來自原著小說。)Lena Olin演的Ilana Mather跟恩斯說的一席話,乍看似是剖析了家仇國恨的不易解,但細想一層,其實這同時是修飾其為漂亮的打圓場。 如此伏筆 ,電影裡其實還有不少。
這有利亦有其敝,好處自然是一切都經過深思熟慮;本來也許政治不正確的,經過一返修飾後,觀眾就是不盡和議也大概不會因而產生強烈反感。但從另一方面看,如此面面俱圓,把漢娜放置在一個非要觀眾體諒她不可(而非單單的了解她)的位置上,卻又在很多方面不勇於為其辯護到底(就如米高跟同學教授等的情況),那未免教人看不懂導演的究竟站在那裡。很多時候,我們從電影中也冀望可領略導演的觀點和立場,希望深入些了解的,並非單單的將事情描述得完滿便行。看似有話要説,但內裡卻害怕開口說真話,那真有點兒美中不足。
似乎,戲裡的漢娜,比現實中的戴查更有勇氣,為人更見坦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