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CITY
24城記
曾以為在<三峽好人>後,賈樟柯真會改變風格,轉向較主旋律的方向去拍他籌劃已久的大片;譬如拍蘇童的<刺青時代>,拍以49年香港為背景的<雙雄會>。結果上述兩片到現在依然只聞樓梯響,卻先來了依然紀實非常的<無用>,以及幾套短片。直到現在的<24城記>,大體上我們可說老賈看來別來無恙。不過,當你細看電影背後的一切,它所象徵的,拍攝動機和某些耐人尋味的聯繫,自會發現,今時今日,就是拍如此社會性的片子,原來也並非如表面般單純。
別誤會,在此並非要暗示甚麼,事實上我們可將<24>當成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或把戲。而且並非單單是電影性質或風格上的層切,而是它如何可以從本來帶有宣傳意味的動機轉化為既具人文關懷亦有戲謔的雙重意義,既忠於自我,同時又大致上滿足了投資者。這算是面面俱圓嗎?當然可以這樣說,不過那其實也不是沒有代價。
<24> 教人看得充滿矛盾,儼如電影主題一樣。曾煇煌過的兵工廠如今要脫變成大型地產項目,那是時代變遷的見証;舊共產主義跟當下以發展為名(實以金錢掛師)的兩種意識形態對比下,置身其中的小人物如何面對,怎樣感懷,所概成的,本來都可以是非常值得研究或觀察的項題。老賈透過鏡頭為人事物說話,正好於轉折期間作個詳盡紀錄,以他功力,那是手到拿來。
偏他捨易取難,在真實裡穿插虛構,但也可說那是虛構裡可見到的實況。紀錄片裡某些部份由專業演員來演出並非前無古人,不過如<24>般玩弄到這個層次卻是另一回事。看陳沖趙濤呂麗萍等在銀幕上活演三個不同時代的象徵性人物,那管她們竟究演得很好還是很真,單從這些部份,老賈對整個紀錄片模式來一趟重新定位,誰說演員不可以參與實況,而銀幕裡的所謂真實,透過這些演出,也許會令人反思一切其實到底有多少真,多少是虛構。
呂麗萍的,算是較為平實的演譯吧,那跟陳沖的一段幾乎是截然兩種戲。後者演廠花發揮得淋漓盡致,雖然也許教人生疑,其實那種演譯跟影片是否配合。趙濤一段,則屬於另一種刻意;其實很少見她會在老賈影片裡以這個模樣來演,不熟悉她的,甚至可能會以為她演新一代力度略為過火。其實不然,沒有那技法,便沒有那展現新一代生態的效果。
老賈過往多套劇情片,往往予人紀實感覺。無論是<小武>、<站台>,到較近期的<三>,內裡總有叫人真亦假時假亦真的好幾幕戲。我們可以說他在<24>是重施故技嗎?還是將所有顛覆?影片裡,好幾個段落,看來真實的,我們竟然開始會遟疑那究竟有多真。本來簡約而直接的,我們心裡會覺得那好像有點刻意,以至做作。甚至有人認為<24>展現了製作單位偽裝的一面。真的這樣嗎?
我想,那就是把戲。誰說紀錄片就要真實。有時候訊息是真的,但傳達/表現的手法卻不一定要百分百真實。就像由演員演出部份情節,手法是戲劇性的,要說的話,卻象徵了時代實況。(當然,其中細節乃虛構而成,但重點是透過這些虛構而展現出三代人實在的點滴。) 有趣非常的,還有因為那些擺明居馬演出部份的存在,相對下本來紀實的,不知不覺間又扭轉得如假象一樣。弄出的效果非常玄妙,尤其當聯想到幕後投資的包括了地產發展商本身,某程度上如不少評論所說,影片無可避嫌地帶有宣傳片色彩(少不免還替國家搞搞集體回憶);妙在老賈懂得玩,觀眾見証420廠如何變成24城,它是喜是悲不言而喻,但老賈卻淡如水般將之拍得從容,苦中有樂,還不乏韻味。
那份幽默,盡在不言中。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