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ack Ice
誰和誰和誰有路
一直以來,對於外語片譯名,素來傾向喜歡接近直譯的形式多於巧妙搞作。<誰和誰和誰有路>(Black Ice)這片名卻教我意外地感覺良好,尤其當看完電影後,自曉得片名既貼切亦幽默地將故事來龍去脈精簡呈現,卻沒畫蛇添足,或不倫不類。
<誰>確實是透過縱橫交錯的關係,說明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可以真亦假時假亦真,而且你虞我詐背後,往往極可能只騙得過別人而過不了自己那關。要弄清真相的代價原來會比想像中大,當不覺地身陷複雜的感情瓜葛當中,全身而退談何容易;就算真的退了,留下的,卻可能是難以收拾的爛攤子。
女主角莎拉(歐蒂瑪恩芭 Outi Maenpaa)得知丈夫李奧(馬迪索沙路Martti Suosalo)有外遇,暗地尋找真相的過程裡,陰差陽錯下,不費吹灰之力便找到情敵桃麗(麗雅嘉塔積 Ria Kataja)。接下來發生的卻出人意表。三人間的關係漸漸變得難分難解,莎拉乃唯一掌握真相者,由她編造出來的,打蛇隨棍上戲弄丈夫和情敵的,兩個處境竟然令她泥足深陷,難以自拔。
莎拉算是作繭自縛嗎?某程度上可以這樣說。尤其身為觀眾的旁觀者清,當初也許還會以為她可能會像<心計>(The Talented Mr Ripley)或<怒海沉屍>(Purple Noon,兩片皆改編自同一原著)的主角同樣心狠手辣,但原來導演柏卓高維卡(Petri Kotwica)志不在此,他要說的並非人性最陰暗面在嫉妒下可幹出怎樣的惡行,也並非中年女性在婚姻路上遇到波折後的心路歷程;這些對他來說,都並非重點。悲劇有時只因自作孽,當謊言開始,無論其緣故乃有心或無意,虛假所導致的好像都只有惡果,就算當初你本來是受害者,又就算一切源於無心插柳。
故事由開始到終結,佈局精心,角色處理手法(特別是莎拉)和心理描寫都恰到好處;也許某幾段落略見刻意,但總的來說依然具說服力,不見突兀。桃麗的直率和可愛惹人垂憐,片裡她被安排成無辜者多於橫刀奪愛的狠心女子;跟莎拉和李奧對比,她簡直純良得像個天使,愛恨分明的面對著兩個早習慣活在冷漠和虛偽裡的世故,雖然幼嫩卻比二人優秀。
李奧被描寫成凡夫俗子,面對妻子和情人,既是罪人但也是情性中人,教兩女角與他難分難解。其實我們在影片中認識的他,大都只透過兩位女角跟他的關係而得以加深,畢竟<誰>始終是以女性角度出發的電影,是以李奧在片裡其實挺被動,甚至可說,他某程度上只屬莎拉和桃麗暗中角力的一個渠道。
當謊話一開始,正如故事所描述一樣,要延續下去唯一方法就是以更多更多的謊言去填補。那幾乎會永無止境。而且,假象弄得愈大,後果必定更為堪然,這世上好像還未有完美的假話,像莎拉般把一個又一個的謊話掩飾之前有漏洞的,看得叫觀眾驚心動魄,但同時亦顯示出遟早會不可收恰的局面。
而她對桃麗的瞞騙,局部攻於心計,局部陰錯陽差,看似成功最終卻滿盤皆落索;這樣安排可說是悲情但同時亦可算是導演對一切的一種冷嘲。打從開始,我們對莎拉究竟產生過多少同情?電影還安排了她的對手﹣桃麗﹣原來是個惹人好感的女角,那末,莎拉是否注定是個被譏諷的角色?
高維卡把影片拍得相當冷峻,赫爾辛基冰天雪地的環境跟電影風格非常貫徹,瑪恩芭亦把莎拉這角色演譯得滿是冷感。當然,那不過是她外在的冷傲,深底裡莎拉還是憧憬溫情,對倫常依然抱著一絲寄望。這就是何以她會跟桃麗發展下去的緣故。探討和報復以外,原來還隱藏著人性本色,對善良和值得憐憫的珍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