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6日星期四

I'm Not There




I’m Not There


邊看<七人一個卜戴倫>(I’m Not Alone),邊不禁想說:卜戴倫啊卜戴倫,你在天之靈大概也應感到老懷安慰了。托迪希恩斯(Todd Haynes)有能耐將你傳奇一生拍得出神入化,找來6個風格截然不同的演員分別把‘你’演譯得既有新意亦甚見傳神,貴為一代歌神,相信必會因而默默認同電影神髓所在。就是將真當假時假亦成真,人生數個起落點被解構重構和虛構成耐人尋味的階段;當中既有帶點寫實的,亦有趣地有著更多子虛烏有,或是借題發揮的環節,目的,就正是要透過難以定斷是真是假的來剖析真實。

等等。看片看得太投入,竟差點弄錯了;歌神當然尚未仙遊,而且依然活躍樂壇,最低限度現時仍未停止他唱不完的馬拉松式巡迴演唱。而事實希恩斯拍這部<七>,自開始籌劃到真正拍攝,一直得到戴倫默許。縱然有關內容,並未算直接來自詩人本身。但這偏又大概是最能展現傳奇歌手不斷脫變的大半生,以及將其音樂灌輸進影像裡的一種漂亮創意。

<七>的敘事手法和劇情,的而且確會教不少對戴倫生平不太熟悉的觀眾們感到一定程度的迷惑,甚至可能看得吃力。就是對本來是戴倫歌迷的朋友來說,要理解這套電影,其實也需全神貫注,不斷動動腦筋,把細節和具體上的結構看得透徹清晰。

當然,也大可以只求大致上的感覺,不太執著於究竟可否從影片具體理解戴倫的生平種種事蹟。

希恩斯可謂藝高人膽大,一個人的傳記片,找6個人來演:基斯頓比爾(Christian Bale)、李察基爾(Richard Gere)、馬格斯卡法連(Marcus Carl Franklin)、姬蒂白蘭芝(Kate Blanchett)、希夫萊德格(Heath Ledger)、賓韋沙(Ben Whishaw)分別飾演代表著戴倫7個不同階段的角色(沒錯,嚴格來說是7個而非6個),互相之間似無直接關係,卻又被玄妙地連串同一影片中。

而各主角們演譯的戴倫(當中沒一個真正採用戴倫名字),亦可謂各自各精彩。其中白蘭芝的段落甚為搶鏡,由她演譯出來,戴倫從民謠代言人變身為搖滾化,繼而活在嬉皮迷幻年代裡的輕狂,無疑是全片最出色的個人演出。

卡法連的一段亦甚為耐看。戴倫可以由女演員來演,也可以化身為黑人小童。現實的戴倫童年曾否有過類似的經歷不再重要,我們卻可籍著卡法連的故事,想像得到戴倫何以在成長過程中得以培育出投身音樂的志向,他早期對此的熱愛和抱負;籍此段落,我們亦可顯淺的體會到某些關於民謠以及藍調的背景故事。

萊德格的戴倫則著重於他的一段情,以及這段情的脆弱,變遷。在此我們可再一次目睹已成絕唱,萊德格用心專注的精湛演出;跟他對手的莎樂姬絲寶 (Charlotte Gainsbourg)亦得恰到好處。二人之間的故事楚楚動人,淡然淒迷更顯出戴倫面對著注定失敗的感情的無助和無奈。

基爾在片中角色,可說跟西部傳奇人物Billy The Kid有關多於戴倫本人。年邁的神鎗手心態上早已不復當年年少氣盛,那大概算是隱晦的暗示戴倫今時今日心境到底怎樣。真可看破一切嗎?就是真可以又如何。人在江湖,某些事情始終未盡如人意,要退隱也非如想像般容易。

希恩斯刻意將<七>拍得如天花亂墮,但只要專心一點看,自會發現影片其實亂中有序,而且一點也不鬆散。這對拍過好些歌手傳記式奇片的希恩斯來說,此返嘗試有新意,卻未算教人始料不及。透過多段看似關連不大的故事,不太順序的拼湊出來卻真可以概括出戴倫大半生所遭遇,他多年所創作的音樂,其實某程度上未及希恩前作如<Superstar>或<紫醉金迷>般教觀眾驚艷。

但論電影深度,技藝上的渾圓及其在敘事上向難度方面挑戰的成績,<七>實在已比上述兩部電影來得更為成熟。看罷影片,還真會有經歷是戴倫一生事蹟的感覺。不過,現實裡戴倫的故事,卻尚未完結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