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幕裡的傳統東方故事,女主角都總要碰上苦難重重的遭遇,所承受的委屈也特別多。就像不夠慘綠,觀眾便不會認同/同 情她們似的。但求得過且過的庸俗之作不用多說,就是出色經典的其實亦萬變不離其宗。任故事中女主角如何超凡脫俗,機靈聰敏甚至異常地堅毅不屈,紿終還是逃 不掉坎坷命途﹔帶點運氣的話,導演編劇也許在結局會來個苦盡甘來,但悲劇收場的亦屢見不鮮,而且往往大受歡迎。亞洲觀眾們都特別喜歡觀嘗此等女性悲劇,某 程度上亦可反映出女性活在傳統男權社會當下,別說要搞對抗,就是宣洩或抒發所受壓迫的渠道依然非常有限。
此等影片,自然以悲悲戚戚為主。要在創意上尋求變化,一來無必要,二來恐怕也不容易吧。偏偏導演中島哲也要在遍地淒涼中搞搞新意思,花技招展的拍出本來應是文藝大悲劇的<花樣奇緣>。電影原著為山田宗樹近年極為暢銷的小說<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故事正如書名,描述女主角川尻松子極其痛苦的不幸。
<花>卻可以說是將原著轉化成另一回事。全片拍得熱熱鬧鬧毫無冷場,七彩繽紛的糖衣包裝下,驟眼看來像是添布頓的<大魚奇緣>亦似Baz Luhrmann的歌舞片,班爛得讓人目不暇給,難怪導演說過要將這故事拍得如迪士尼的電影一樣。電影並非簡單快樂的童話故事,視覺上的琳瑯滿目,反而更使其苦澀內容在觀眾內心隱隱作痛,影片亦不致淪為催淚煽情的通俗劇。
松子性情值得一談。故事裡她看來與一般日本女子無異,但打自童年開始,就早已暗中注定將來所走的崎嶇路,影響她從此的行為和心態。那個招牌怪臉不過是形式上的一種表現,卻同時解說為了取悅看來只關心患病妹妹的父親,松子不惜一切搏取注意,還隨時願意捨棄個人尊嚴/福祉以換來‘得不到’的父愛。後來對她愛上的男人包庇與縱容,一方面延續其對父愛/父權的眷戀,另一面亦隨著每段感情瓜葛所帶來的失落,對現實中男性的夢碎。最落泊四十多歲時竟寄情於迷戀青春偶像,那時心境究竟如何,只要細看她對著偶像海報時充滿憧憬的一雙眼,對比對外界其他事情的漠不關心,一切已在不言中。
中谷美紀演松子實在落力出色。全片由始至終以她作中心,載歌載舞的關係,既要盡心亦需盡力,廿多歲演至五十多歲基本上形神兼備,實在也想不出有甚麼可以挑剔。松子角色在本地也許不及<電車男>愛瑪仕那樣具話題性,但中谷演譯前者水準之高,於<花>出現的每一幕達至接近個人表演的境界,相信會教不少人對她刮目相看。
至 於中島哲也,毫無疑問他野心很大。技術上,華麗的場面設計,過山車般的劇情,靈活的鏡頭調度和剪接,充滿時代感的音樂,令觀眾絕對不會悶,單以娛樂性而言 真叫人看得眉飛色舞。但相信導演所想達到的絕對不僅於此,兩小時以上的片長不單止要純綷的娛樂大眾吧。要是說以另一角度去描寫一個女子的悲慘大半生,他亦 算是功德完滿﹔但透過換轉了的角度/形式,身為觀眾的能從這個本來老掉牙的故事看出甚麼不一樣的寓意/訊息?
這方面似乎比較難說。這個苦命女子,留下一些甚麼給我們,或者是瑛太飾演的外甥?從認識及翻閱松子身世的一幕一幕中,我們跟松子共渡喜怒哀樂時刻,差點還以為她的一套人生態度必定有點意思﹔最後謝幕完場時才赫然發現原來一切只屬不幸一生回顧展,所有設計美輪美奐極了,敘事者瑛太也在片末打圓場說說松子也沒有虛渡一生云云,但除此以外,真的甚麼也沒有?那樣,松子一生究竟代表了些甚麼?只代表了不幸?說到底電影本文所提供的,並不如它在映象上所能展現的那末多﹔那委實有點美中不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