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6日星期三

Nana 世上的另一個我



還以為電影'Nana世上的另一個我'的 影像和述事手法會很漫畫化,片中人物與故事情節亦會脫離現實,傾向一般少女漫畫中慣常出現的極端唯美及嬌嫩。那知甫開場,原在心裡的偏見即被一掃而空。兩 個名字發音相同,年齡非常接近的少女走在一起,引發出關乎兩者以及周遭人物種種關係的故事,漂亮動人亦帶著平實而貼近時代的觸覺。電影乍看平淡,其實處處 細膩精心﹔兩生花的故事,亦親切得如友濟間所發生的真實事情一樣,無時無刻令人感覺戲中的兩個Nana活像身邊友人,活生生且有笑有淚。

相信在此實在不必多費筆墨去對是甚麼作出解說﹔這項工作,數月來已有眾多報章雜誌專題報導,為讀者們說得一清二楚。亦相信不少朋友本來就是迷,對原著的認識大概比筆者更深更廣。

迄 今尚未真正看過矢澤愛的原著,是以並不曉得電影版本究竟有和原著有多少分別。但據知導演大谷健太郎為求盡量貼近漫畫,只對一些無關痛癢的瑣碎支節作出小改 動,整套電影基本上算是非常忠於原著。兩名主角人物大崎娜娜和小松奈奈,大致亦與漫畫裡的並無兩樣。這自然與選角和演譯出色尤關︰中島美嘉演娜娜委實不能 作第二人想,除了形態上相近得就如度身訂造以外,她一舉手一投足,埋藏在心的那份悲憫,將娜娜這本來純屬虛構的角色活演了。

也 許應該說,中島美喜甚至不是在演戲,而是將本來存活於自己內裡與娜娜一樣的性情,在銀幕前展現出來﹔配合劇本和鏡頭,漫畫裡的角色就這樣在銀幕前有活起 來,像給灌注了真實的生命一樣。某程度上,中島美嘉本來就是現實世界裡的娜娜。眼裡永遠帶著絲絲哀愁,不說話時那份淡然沉鬱,對情感和理想的執著和堅持, 在台上表演時的渾然忘我,一切一切既是娜娜,亦是中島美喜。

宮 崎葵演的奈奈與前者南轅北轍。若娜娜是個天生不大喜愛以言詞表達自我的抑鬱女生,奈奈便可說是個無時無刻都以笑臉迎人,說話裡充滿歡愉,主動並永遠陽光燦 爛的鄰家女孩。就算她遭人拋棄失戀,內心傷透了,你仍會在她哭的那刻覺得她哭得可愛,並且知道必然很快便雨過天晴。宮崎葵將奈奈演得天真漫爛,每個笑容都 是發自背後真誠的善意,行事絕不含糊不清,決定了便必然付諸實行。縱使影片上映前有說宮崎葵外型上與漫畫裡的奈奈有點分別,但她確實勝在討好兼自然,奈奈 的性情,其實亦看似出自宮崎葵的真情流露一樣。

影 片只抽取了漫畫的前部份一小段落作為故事,當中的情節不算多,離不開對青春、愛情、友情,生活與理想的描寫。奈奈於火車裡碰上娜娜是機緣,在尋找單位時再 遇便是天注定。二人同住,由各有各生活到逐漸走近,天真妹與抑鬱崩女互相影響對方,自家生活亦因而起變化,產生微妙的化學作用。電影不像<下妻物語>般將一切誇張地漫畫化﹔中一切來得寫實細緻,就如對著青春落筆繪掃瞄,筆觸輕巧但感覺真實。與<下妻>一樣,兩女主角間的姊妹情深,寫得細緻,感人。

其實嚴格來說,技術上拍 得平平穩穩,既沒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或攝人的凌厲影像﹔大谷健太郎處處表現得很克制,大概他想著的就是盡可能的忠於原著,不著意在此加注任何較個人化的元 素。是以看影片時你會發覺,某些情節其實可以去得更盡,某些場面可以拍得更具意境,卻偏沒有。那不要緊,最重要的還是兩個Nana活現幕前,二人間珍貴的情誼看得叫人窩心。影片結尾一幕,娜娜為報答奈奈,安排了意外的驚喜給她﹔當奈奈回家發現這個回禮,驚喜感動之餘突然淚如雨下。那樣的報答勝過千言萬語,也是表現兩女生之間一份難能可貴真摰情感的最動人方式。

當然,若片中音樂可以punk一點,那些現場表演片段可以長一點,那便更為完美。

2006年12月5日星期二

戀人 Falling i Love



得知王明台新作<戀人>應只會在本地一間影院上映,感覺有點可惜。拍得這麼優異的影片,大概結果亦只有少數本地觀眾才有緣觀賞,委實過份小眾。沒法子,說到底影片台前幕後始終沒有半個港人熟悉的名字,較早前於台灣公映時也不算特別賣座,也不能埋怨片商小心翼翼。

但此片卻大概是我在05年所看電影中最感驚艷的一套。沒錯,感覺竟然還有點像十多年前發現王家衛的電影一樣。<戀人>教 我始料不及,進影院前還以為只不過又一部典型台片,那知開場沒多久,整個人已被菲林刺烈的色調深深吸引。沒想過導演會將菲林交差沖洗,把台北拍得少見地充 滿濃烈激情,每秒都充斥著教人耳目一新的影像。不時跳剪的鏡頭畫面,又像正在提醒觀者片中角色情緒上的不穩定,近在咫尺的眼前人其實那樣難以捉摸。把畫面 構圖變幻得撲朔迷離的失焦定鏡,就像要告訴我們,面對已被扭曲的關係,任你如何努力,一切依然只會糾纏不清﹔眼前所見亦只有糢糊一片,無法清楚看見實際的 境況。這些拍攝上的動作真要把影片弄成一幅又一幅連續播放的複雜拼圖,拼構出由一男與三女組合而成的浮光掠影。

當然,只有影像,但欠缺內涵的話,多流麗也是徒然。<戀人>自 然亦有其教人動容的愛情怨曲。三個女人代表著三個時期,三種對愛情不同形式的執著﹔一個男人於不同階段,不同環境底下,面對這不同的女人又會是怎樣的心 情。年輕時期的初戀最樸實,但也是最耿耿於懷,最放不低的真情。被最刻骨銘心的女人拾棄以後,卻遇上對自己百份百癡情的無助女孩。一切百般遷就,處處刻意 討好,但太容易得到的,卻未必懂得珍惜。

際遇上的失意,有時候亦會教男人更容易交上比他年長,風韻猶存的女人。當然,這樣的關係通常總會附帶點點危機︰肯與年青小子發生關係的中年女人,背後多數有著另一個與小子毫無瓜葛的哀怨故事。小子在這段關係裡究竟擔當甚麼角色,決定權亦不在他自己身上。在台灣被稱為新金城武的藍正龍演男主角演得入木三分,面對前路茫茫下的那種鬱不得志,惆悵和茫然,都盡在他那雙帶血帶火的眼睛裡奔流,並帶有隨時會突然爆發的警號。


演 癡情女孩的李康宜亦有令人跌破 眼鏡的演出。電影裡她癡戀男主角,對方大部份時間只當她是發洩對象,她仍執迷不悟,既愚昧盲目亦很惹人垂憐。李康宜把片中的那份癡演譯得既無助亦苦澀,明 明毫無希望還要活在自欺欺人的一廂情願當中,經常獨個兒躲在斗室裡憧憬著浪子回頭,怎不教人為她婉惜?


不得不提,當今大整中華地區有多少個女演員會嚴肅而毫無保留的去演床戲?李康宜與藍正龍在此以前還只算是電視偶像劇的小生花旦,經此一役,級數自是不可同日而語。


另外兩位女角戲不算多。演初戀情人的萬芳蒼老了不少,但可說正好配合她角色所需要的那份落寞。她在片中算是過來人(雖然亦自困在另一段還未解開的情結當中),有時候更像是個旁觀者,但似乎亦最幸運,最後能步出困局的就只有她。徐貴櫻演阿嫂真是爐火純青,單單一個眼神已懂說話,當中哀怨,比起千言萬語還裝載了更多更淒然的憂愁﹔到最後,一個淒然的慘笑,一個慘烈的勝利,就這樣,也許她亦尋找到自己一直想找的。

這是導演王明台的第二部個人作品(他曾是蔡明亮的副導)﹔首作<鹹豆漿>雖不至一嗚驚人,但推出時經已予人感覺眼前一亮,電影亦曾在法國南特影展得過獎。<戀人><鹹豆漿>其實有著些微細節上的呼應,風格上縱然不太一樣,但仍始終以環繞(台北)都市人之間的種種微妙的關係和情感為題。比起前作,<戀人>當真進步神速。強烈非常的個人風格,配合上藍正龍和李康宜教人刮眼相看的演出,對愛情被扭曲而造成的傷痛刻劃得那麼深,寫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可以寫如此赤祼透徹,電影確是拍得非常出色,而且以華語電影來說並不常見。唯一可惜的,就是觀眾可能不太多。

美麗新世界 The New World



未進電影院,不少朋友大概會以為泰倫斯馬力(Terrence Malick)的新作<美麗新世界>(The New World)乃一套講述歐洲冒險家如何開拓美洲大陸的史詩式電影。這樣猜測不算有錯,因為故事確實花了不少篇幅描繪英國冒險家John Smith(哥連費路飾)一干人等發現維真尼亞,與印地安土著交往/交惡的過程,以及如何建立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個殖民地Jamestown﹔但請別誤會這就是馬力今趟要說的故事主旨,真正的新世界並非指Smith等人發現的北美新大陸,影片的真正主角,甚至不是哥連費路或基斯頓比爾(Christian Bale)這些名氣較大的演員。

看過約十年前的迪士尼動畫<風中奇緣>(Pocahontas)?簡單點說,<>就是較為接近史實,成人版本的相同故事。導演透過女主角-印地安部落公主Pocahontas(Q’orianka Kilcher)-所遇上的兩段情,引領觀眾重新體驗發現另一個新世界的那份驚喜及震慄。John Smith與印地安部落接觸的過程邂逅了公主,互相吸引並漸漸產生情愫,彼此更藉著對方走進他們不熟悉的另一端,發現他們的新大陸。

當然,馬力要拍的並非童話故事,電影亦不像動畫般將一切編寫得純潔無邪。Smith本來是個犯了死罪的叛徒,縱非大奸大惡,但為完成大業,尋找通往印度的航道,其餘一切對他來說變得次要。Pocahontas與之相反,她一方面擁有印地安部落未被染污的與世無爭,另一方面卻同時對訪客們充滿希冀和憧憬。Smith會因形勢而冷酷無情,Pocahontas卻會在對方最危難之時雪中送炭。(西方)文明與原始/自然交替衝擊,與二人關係之間的呼應不言而喻。

SmithPocahontas初遇被拍得如詩如畫,夢一樣的景致讓觀眾們感覺像身處桃花源中。事實上對Smith來說,剛剛重獲自由便得如此邂逅,確與走進人間仙境相差無幾。哥連費路演得不慍不火,換上其他同輩演員擔當此角,恐怕未必能像此君一樣的懂得將一切收歛在目光以內。

那時真正的Pocahontas才約十二歲,但由拍攝時十四歲、外貌比實際年齡成熟的Kilcher演譯得恰如其分。銀幕上的她俏麗可愛,眉目清秀脫俗,導演藉著女主角眼裡所見的教我們理解,冒險家在發現新大陸的同時,印地安族人亦在發現前所未見的西方文明。

SmithPocahontas的情感亦如霧似煙。後者情逗初開,對Smith的愛由好奇開始,結局卻教她鬱鬱寡歡。Smith對 她亦非無情無義,其實他亦一直被少女深深的吸引著﹔兩人之間言語不通,只依靠身體語言,四目交投與心靈溝通,就這樣相愛起來。二人世界夾雜著被編寫得像詩 篇一樣的內心絮語,攝人心神的叢林、草原、河流和海岸,馬力慣用的技藝在此發揮得淋漓盡致﹔流麗影像配上迷人的獨白,這段異國情更顯楚楚動人。

但正如殖民主義最終還是會將相對落後的原始文明洗劫,SmithPocahontas之間關係亦以前者拋棄後者告終。或許少女的初戀總會是慘烈的一課,縱使先前的序幕如何優美動人,到頭來仍只得悲劇收場。單純的少女心抵擋不了世俗的謊言與離棄,原始的文明亦抵抗不了得寸進尺的英國殖民者。

其實馬力並沒有全然否定(西方)文明,也沒有讓Pocahontas這樣無暇的小公主抱憾終生。若Smith是個浪子,他代表著文明帶給原始/自然的破壞的話,那麼同是來自文明世界的John Rolfe(Christian Bale)便是個不折不扣的正人君子,好好先生。也可以說是文明社會為彌補一切而作出的救贖。Rolfe抵Jamestown,眼前所見是破碎得如行屍走肉一般的PocahontasRolfe耐心替她修補心靈缺口,明知她內心未能忘懷過去,仍包容她,與她結為夫婦生兒育女,還替她安排了最後的補贖。Bale演這位理想丈夫亦十分稱職,縱使他的出時間並不太長。

Pocahontas後來跟Rolfe以貴賓身份到英國,受到英王的接見及禮待﹔英國的人民與文明,當年的英倫風貌,亦透過她的眼簾變得千奇百怪﹔對她來說,歐洲大陸才是她的新世界,走過的街道,穿在身上的服飾,全數奇異無比。身邊的Rolfe,亦是來自這個新世界裡最美好的事情。

花樣奇緣



銀幕裡的傳統東方故事,女主角都總要碰上苦難重重的遭遇,所承受的委屈也特別多。就像不夠慘綠,觀眾便不會認同/同 情她們似的。但求得過且過的庸俗之作不用多說,就是出色經典的其實亦萬變不離其宗。任故事中女主角如何超凡脫俗,機靈聰敏甚至異常地堅毅不屈,紿終還是逃 不掉坎坷命途﹔帶點運氣的話,導演編劇也許在結局會來個苦盡甘來,但悲劇收場的亦屢見不鮮,而且往往大受歡迎。亞洲觀眾們都特別喜歡觀嘗此等女性悲劇,某 程度上亦可反映出女性活在傳統男權社會當下,別說要搞對抗,就是宣洩或抒發所受壓迫的渠道依然非常有限。

此等影片,自然以悲悲戚戚為主。要在創意上尋求變化,一來無必要,二來恐怕也不容易吧。偏偏導演中島哲也要在遍地淒涼中搞搞新意思,花技招展的拍出本來應是文藝大悲劇的<花樣奇緣>。電影原著為山田宗樹近年極為暢銷的小說<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故事正如書名,描述女主角川尻松子極其痛苦的不幸。

<>卻可以說是將原著轉化成另一回事。全片拍得熱熱鬧鬧毫無冷場,七彩繽紛的糖衣包裝下,驟眼看來像是添布頓的<大魚奇緣>亦似Baz Luhrmann的歌舞片,班爛得讓人目不暇給,難怪導演說過要將這故事拍得如迪士尼的電影一樣。電影並非簡單快樂的童話故事,視覺上的琳瑯滿目,反而更使其苦澀內容在觀眾內心隱隱作痛,影片亦不致淪為催淚煽情的通俗劇。

松子性情值得一談。故事裡她看來與一般日本女子無異,但打自童年開始,就早已暗中注定將來所走的崎嶇路,影響她從此的行為和心態。那個招牌怪臉不過是形式上的一種表現,卻同時解說為了取悅看來只關心患病妹妹的父親,松子不惜一切搏取注意,還隨時願意捨棄個人尊嚴/福祉以換來得不到的父愛。後來對她愛上的男人包庇與縱容,一方面延續其對父愛/父權的眷戀,另一面亦隨著每段感情瓜葛所帶來的失落,對現實中男性的夢碎。最落泊四十多歲時竟寄情於迷戀青春偶像,那時心境究竟如何,只要細看她對著偶像海報時充滿憧憬的一雙眼,對比對外界其他事情的漠不關心,一切已在不言中。

中谷美紀演松子實在落力出色。全片由始至終以她作中心,載歌載舞的關係,既要盡心亦需盡力,廿多歲演至五十多歲基本上形神兼備,實在也想不出有甚麼可以挑剔。松子角色在本地也許不及<電車男>愛瑪仕那樣具話題性,但中谷演譯前者水準之高,於<>出現的每一幕達至接近個人表演的境界,相信會教不少人對她刮目相看。

至 於中島哲也,毫無疑問他野心很大。技術上,華麗的場面設計,過山車般的劇情,靈活的鏡頭調度和剪接,充滿時代感的音樂,令觀眾絕對不會悶,單以娛樂性而言 真叫人看得眉飛色舞。但相信導演所想達到的絕對不僅於此,兩小時以上的片長不單止要純綷的娛樂大眾吧。要是說以另一角度去描寫一個女子的悲慘大半生,他亦 算是功德完滿﹔但透過換轉了的角度/形式,身為觀眾的能從這個本來老掉牙的故事看出甚麼不一樣的寓意/訊息?

這方面似乎比較難說。這個苦命女子,留下一些甚麼給我們,或者是瑛太飾演的外甥?從認識及翻閱松子身世的一幕一幕中,我們跟松子共渡喜怒哀樂時刻,差點還以為她的一套人生態度必定有點意思﹔最後謝幕完場時才赫然發現原來一切只屬不幸一生回顧展,所有設計美輪美奐極了,敘事者瑛太也在片末打圓場說說松子也沒有虛渡一生云云,但除此以外,真的甚麼也沒有?那樣,松子一生究竟代表了些甚麼?只代表了不幸?說到底電影本文所提供的,並不如它在映象上所能展現的那末多﹔那委實有點美中不足。

2006年12月3日星期日

陽光小小姐 Little Miss Sunshine


公路族程與問題家庭(正確點說是dysfunctional family),大概是美國電影永遠拍不完的兩大題材。也許以純商業片來說並不真的那樣常見,但若是半獨立或獨立製作的話,相信上述兩種題材,佔據這個界別裡一個半個山頭以上。將兩個題材混合成一體的,亦不算是甚麼創舉。

但這兩基本元素併貼在一起時,似乎真沒有其他國度的導演可拍得更到題及抵死絕核。也許身處美洲大陸,每天所觸及的事物全部都可成為靈感,周遭一切亦可隨時變為題材,要編寫要拍攝此類影片,因而特別得心應手。

<陽光小小姐>(Little Miss Sunshine)相信是當中出色非常的表表者。不在美國,委實拍不出如此有趣之作。一家四口,加上爺爺和舅舅,在公路上展開奇妙歷程,目的只為要為小妹完成夢想,參加陽光小小姐選美總決賽。故事聽來簡單,其實基本上也確實非常簡單﹔但全片細節上拍得甚具情趣,整體亦清新非常,確是難得之作。

影片中這個家庭其實未算異常怪誕,極其量算是將普羅大眾所遇上的奇難離症全數縮影到幾個人身上罷。若不是眾演員表現出色,電影的喜劇效果可能大打節扣。看看卡士,沒有一線演員,卻不乏好戲之人,如東妮歌莉蒂(Toni Collette)、格歷堅尼亞(Greg Kinnear)、艾倫雅堅(Alan Arkin)和史提夫卡爾(Steve Carell),小妹妹艾碧姬布絲蓮(Abigail Breslin)亦可愛討好。事實上以獨立製作來說,己屬恰到好處,選角選得非常貼切。

眾 成員委實各有千秋,互相磨擦產生的火花不時殺觀眾們一個措手不及,單是早段一幕家裡吃晚餐,巧妙地引出各人背景個性,同時妙趣橫生,就像要預告往後情節必 然豐富精彩。可幸編導們並沒有因為要搞得熱熱鬧鬧而刻意堆砌,全程未算迂迴曲折,卻依然驚喜處處,而且還不乏神來之筆。

各成員護送小妹赴加州參加陽光小小姐總決賽,駛的是名乎其實的前七,與家中各人脾氣性情不遑多讓。車廂內,當尼采迷遇上普魯斯特門徒,迷幻爺爺教授孫兒人生真諦,問題多多的父親母親竭力在萬般混亂中維繫著整個旅程,剛從迷惘潦倒重回人間路的同志舅舅,還有整天不斷造著選美好夢的小妹,眾人困在一併,怎會沒有故事,沒有火花。

也許<>其 中一個最大優點,就在其點到即止的能耐。電影裡從不缺譏諷和戲謔美式生活與種種價值觀的場面情節,但卻不會拍得過份嚴肅悶藝,更不會淪為只懂搞亂的膚淺鬧 劇。能看到如此清新可人之作實屬難能可貴﹔當下新影人都寧取黑暗複雜的玩意,就是拍攝類似輕喜劇,總要在視覺美術鏡頭上搞些花樣。願拍簡簡單單拍出一股清 泉的反而買少見少。

教人難以致信,夫妻檔導演尊拿芬迪頓(Jonathan Dayton)和維拉莉科莉絲(Valerie Faris)原來是拍廣告和MV起家的,而且作品還包括R.E.M.Smashing PumpkinsRed Hot Chilli Peppers等的音像。<>簡 潔的拍法,於二人來說算能忍著手吧。不過看似平凡,這對夫妻功力還不簡單。就如影片中段較為悲情的發展,既不是輕輕帶過,亦不見得格格不入,整體處理得不 見過份哀愁,卻又不忘對當事人的尊重。又如另一段,小妹如何勸服哥哥,直接微妙亦教人窩心﹔當然,這個可能更應居功於編劇Michael Arndt

結尾一場戲,對未料到會有此一著的觀眾來說,確實教人嘩然兼驚艷。我們大概可說那是<單身插班生>(About a Boy,同樣有歌莉蒂演媽媽)<炸彈頭拿破崙>(Napoleon Dynamite)的變奏,但當中有剌的戲謔,其實更似<死亡幻覺>(Donnie Darko)內對一群小童歌舞團的嘲弄。捧腹大笑之餘,我們難免同時暗裡深究此等小童選美是否早已走火入魔,將在成人世界裡也屬歪曲的無肆地投放到小孩身上(一般的選美又何嘗不是?)。為著名與利,片裡常提及的成功,其他一切是否就可以置之不理,統統拋諸腦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