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6日星期日

La Vie En Rose




La Vie En Rose
紛紅色的一生



一直挺喜歡聽伊蒂琵雅芙(Edith Piaf)。一代歌后聲線何其幽怨凄美,叫聽者情緒無不受其哀愁深深影響。大半生遭遇比創作出來的虛構故事還要傳奇,將之拍成電影,怎不讓知音和影迷們期盼萬分。今時今日傳奇歌手影片愈拍愈多,真正完整出色的卻屈指可數,你大可以說好幾套電影裡男女主角們演出精湛,個整體上欠缺的還是真正叫感到感動的歌手傳記式影片,儘管其實某幾部此類型電影本來應該是想這樣的。

<粉紅色的一生>,偏偏卻並非甘於平埔直敘說故事的人物傳記。要知拍攝傳奇歌女如過山車般的生涯談何容易,採用簡單直接的拍法本來應屬最穩健的門路,但導演Olivier Dahan捨易取難,以非直述的手法替琵雅芙大半生來個顛覆式的重構,藝高人膽大之餘亦令觀眾們感到耳目一新。

琵雅芙大概是法國上世紀最重要的歌后吧。就算對她的音樂不熟悉,只要聽過她歌唱,總會念念不忘。獨一無二的聲線教聽者讚嘆,她演譯任何歌曲時所盛載的滄桑亦令人聽後百感交集。但這當然並非何以她那末傳奇的來由。從出生到離世,琵雅芙經歷過的大概足以拍成廿多集的連續劇;要將之全部投放到兩小時多一點空間裡,未免會變得過份密集而欠缺重心。

Dahan似乎深明其難處所在,是以他決定採取拼構式的手法,算是破斧尋舟。觀眾們甫進電影院,最初也許會被影片的非直線敘事手法弄得有點混淆(尤其對並不了解琵雅芙一生的朋友來說),但只要有點點耐性,自會很快發現,如此將生命裡的前因後果和各個歷程重新拼貼,得出來的效果反而更有意思。觀眾從中得到的,並非歌后生平種種事蹟的敘述那末簡單,而是透過跳剪和倒敘插敘等技考塑造出來的一個悲喜交集的歷史人物,活像重現人間般,讓銀幕下所有人重新認識。人物比故事性重要這句話,在<粉>裡面得到了別開生面的一種註譯。

女主角瑪莉安歌迪娜(Marion Cotillard)對角色入木三分的優秀演譯自然功不可沒。嬌俏的外形大概是找她擔當這位傳奇歌女的緣故之一,但只要看過她在片裡為俏為妙的演出,任誰也不能否認歌迪娜在片裡確實活演了琵雅芙,成功將她那種悲劇性但同時對活在世上的熱情,自然的從每幕戲裡滲透出來。不過火的演出談何容易,要恰到好處,不靠表面功夫的演技就更是當今年青女星中百中無一的可貴。

其實一代歌后,自出生便早注定不平凡。被母親遺棄,在袓母的妓院長大,因眼疾差點盲掉,後流落街頭賣唱,被發掘但伯樂很快便被殺;成名後,多年間跟多個不同人物的感情瓜葛更是教人唏噓不己。最愛在趕回來見她時機毀人亡,其餘的亦帶著不同形式的坎坷。琵雅芙酗酒,染上嚴重的毒癮,不跟她的身世無關,更可說是關係到她跟情人們的命途。

The Invasion





The Invasion
無恐不入

外星人侵略地球的電影故事,對荷李活來說早已屢見不鮮。此類影片近廿年來已成一眾特技大師和電腦效果專家們展示其最新視覺效果的展覧場所,有時候情況甚至會喧賓奪主,眼前出現的往往讓觀眾們目不暇𥄫;但電影本身,尤其連最基本的人物故事元素,偏偏經常被製作人所忽視。結果局部的特技效果確實夠悅目了,但電影整體上只像一連串的動作/視象場面,並無任何戲味可言。

真正注重劇本,不靠賣弄特技的科幻電影實在買少見少。並非沒有,但總不起眼,而且都是小本製作。是以當得知荷李活找來妮歌潔曼拍伙‘占士邦’丹尼爾基克重拍經典科幻作'無恐不入'(The Invasion),由於前版本都並非以動作特技掛師但卻拍得引人入勝,此趟高調重拍,總會教人帶有憧憬。

這已是荷李活數十年來第四次將此原來叫作的故事搬上銀幕。Jack Finney的原著小說誔生於冷戰高峰期,時值麥卡錫主義抬頭,荷李活內外人人自危;1956年導演Don Siegel將之改拍為驚慄科幻電影,由於成功藉著片裡人物對不知名外星入侵者滲透人間的恐懼反映出當時的恐共心態,電影推出後迅間被譽為劃時代之作,亦算是那個年代較為嚴肅的科幻電影。

電影裡外星生物以類似花蕾狀態降臨地球,迅速成長擴散成植物一樣,在人類睡覺時將其軀體複製繁殖,繼而取代。當第二天來臨,眼前一模一樣,本來熟悉的人早已被外星複製物替換,變成麻木無情的生命。故事聽似耳熟能詳,大概只因這個結構模式,今天已成科幻創作中的典範之一。

1978年導演Philip Kaufman(曾拍'布拉格之戀',即'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電影版)再度將之搬上銀幕,找來當奴修打蘭(Donald Sutherland)、‘冼樸’Leonard Nimoy和Jeff Goldblum等人主演。影片其實拍得不錯,但珠玉在前,影片故事雖然借用當時轟動世界的水門事件作影射對象, 但70年代社會氣氛不再一樣,觀眾們寧要星戰式的娛樂;太嚴肅太多政治隱喻,不再迎合時宜。

於是這個重拍版本當初得來的待遇並不如舊作。電影後來在錄影帶和現在的影碟市場,多少因為56年版本是黑白片而此版本是彩色製作的關係,反而日漸更為人所接受,亦更普羅觀眾們所認識。

90年代,暴力派導演Abel Ferrara再一趟將此故事搬上銀幕。也許因為低成本,這趟影片並無任何紅星參與(僅有當時尚未成名的是屆奧斯卡影帝Forest Whitaker客串);更離奇地暴力導演今趟偏不暴力,電影刻意得過份但偏欠缺迫力的氣氛教人不知如何是好。當一切猶如雞肋,不受重視的結果絕對可以理解。

是趟荷李活再將之搬上銀幕,找來掌舵的卻是德國導演 Oliver Hirschbiegel ,予人感覺,就像片商其實想從導演方向著手,努力替舊酒換新瓶,試圖從中尋找出多些新意。事實上Hirschbiegel 的參與對不少影迷來說確實是個挺正面的消息;說到底此君舊作包括<死亡實驗>(The Experiment)和推出時甚具話題性的的<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Downfall),兩套作品同屬優異之作;由他負責重拍經典科幻故事,大慨跟他在兩部前作都能純熟掌握要營造的氣氛攸關。

作為Hirschbiegel進軍荷李活的首作,<無>應該不會是德國導演擁有最大自由度的製作。一來這是重拍,二來荷李活素來對初來報到的過江龍諸多掣肘,只要看看眾多國際級大導(無論是商業還是藝術的)到荷李活的經歷便可知一二。但電影終歸是異於一般暑期鉅製的嚴肅劇情片,動作特技不多,(聞說試片反應後,片商找來另一導演補拍當中某些場面,但整體上影片仍是以劇情為主的片種);原著劇情更新以後,會否如坊間傳言一般,藉此暗喻美國當下活在恐怖主義陰影裡的心態,以及其反恐政策引發的種種問題等等亦值得關注。畢竟這電影/故事的前生都曾經影射過當時社會政情,新版本若可延續其傳統,也不失為值得欣賞的一點。

2 Days in Paris





不再浪漫的花都



巴黎愛漫遊 2 Days in Paris



看茱莉迪比(Julie Delpy)首趟執導之作‘巴黎愛漫遊’(2 Days in Paris),觀眾們會驚覺,原來女導演拍以愛情為題的影片,不但可以不煽情不浪漫,而且還要顛覆得教人捧腹。迪比挺有膽色的借助一雙情侶關係,大大嘲弄歐美兩地之間的文化差異,肆無忌諱的大開性玩笑,還要順道試探活在當下,男女之間在不同環境下究竟會產生甚麼模樣的問題。如此這般並非前無古人,但來自歐陸的女性電影裡出現,總會教人始料不及。

那活像要將大部分觀眾印象裡的‘歐洲愛情片’形象倒轉過來一樣。美藉男主角阿積(亞當哥德堡Adam Goldberg飾)客旅異地看歐陸文化(特別是法國)的光怪陸離,法裔女主角瑪莉安回到家鄉,跟男友出現前所未見的矛盾和磨擦,以及跟雙親、舊愛等人發生種種糾纒紛擾,'巴'看來更像出自好萊塢的愛情處境喜劇多於以細緻感性見稱的歐洲片;可是當你細味地咀嚼影片字行裡間一個又一個銳意挖苦各式人等的玩笑,漸會發現,那比起一般好萊塢只具表面性質的嬉笑怒罵,其實更一針見血。好萊塢不敢開的玩笑,迪比一一將之捧上,還要拍得毫不保留,就像是同時在譏笑美國影人的膽怯一樣。

進場前未有心理準備的觀眾大概會感到特別意外。因為,幾乎肯定,多數人都會以為這是套浪漫溫馨之作。銀幕上看見的,偏偏男主角表現得活像年輕版本活地亞倫(Woody Allen);另一個就是迪比自己,比起哥德堡配合角色要求的演出她亦不遑多讓,從電影開始已可見她跟男友針鋒相對,縱然有時候顯得嬌嫩可人,但到底還是個不好惹的女子。間歇的潑辣,偶然展現的惹人煩厭,這個女主角絕非小鳥依人的可人兒。

如此一對壁人再遇上偏激成性,討厭美國的老長輩﹣女主角的父母。哥德堡跟兩老擦出火花無可避免,而迪比與雙親在銀幕上的關係更似帶著弦外之音。要知道飾演父母的,正是迪比現實中的親父母艾拔迪比(Albert Delpy)和瑪麗柏莉(Marie Pillet)。迪比本身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長居美國,大可以說狀況跟電影裡的女主角有一定程度上的相近;女主角在電影中跟雙親的一切,有多少屬於夫子自道,相信盡在不言中。

原藉法國的迪比因出自演藝人世家的緣故,年幼時己被發掘參與電影和舞台劇演出。1985年14歲時演出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的開始備受關注,兩年後在電影中首趟擔當女主角。

教她真正開始揚名的,乃90年的法/德/波蘭合作片。片裡她飾演二戰時期親納綷黨的女孩,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愛上扮作純種德國人(亞里安裔)但卻實際為猶太人的男主角。電影縱然以男方的故事為主,但迪比演出教人眼前一亮,除吸引到各地觀眾注目以外,更間接引來德國與波蘭兩位頂級導演對她垂青。

先有德國‘新電影’代表人物之一Volker Schlondorff找她演出'玻璃玫瑰'(Voyager)。曾拍過經典作<錫鼓>(Tin Drum)的Schlondorff,是趟將Max Frisch本來已簡約兼奇情的原著小說改拍成沒太多實質情節的奇片。電影本身雖則毀譽參半,但迪比在影片裡的鋒芒甚至蓋過男主角山姆夏普德(Sam Shepard);原來差不多令看得模不著頭腦的片子,成為迪比展現其脫俗氣質和極具格調風韻的演出場所。迪比片裡角色跟男主角有著不尋常的特殊關係,惹來爭議亦間接直接地予人留下深刻印象。

隨後有波蘭大師奇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為法國國旗重新註譯其意義而拍的‘藍白紅三部曲’的<白>(Three Colors: White)。迪比在片裡飾演一名跟丈夫離婚,將丈夫迫進窮途末路的狠心女子。入木三分的精湛演出,跟男主角伊比格尼埃夫扎馬霍夫斯基(Zbigniew Zamachowski)擦出微妙火花,還有導演精巧的將女角一切拍攝得既迷人亦可懼;迪比在收放自如的表現,不能不令本來仍存質疑的影迷們對她刮目相看。對她來說,演譯蛇蠍婦,根本沒有甚麼心理包伏,也並非怎樣難度過高的動作。

當然,今時今日,新世代對迪比最為熟悉的電影,也許不是上述幾套,而是她跟出自Generation X的美國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Richard Linklater)和男演員伊桑霍克(Ethan Hawke)合作拍成的愛情二部曲<情留半天>(Before Sunrise)和'日落巴黎'(Before Sunset)。兩部電影拍攝期相隔差不多整整十年,彼此卻遙遙互相交替,為人生兩個不同階段,兩性間不太一樣的愛情觀和世界觀編寫了前後呼應的兩篇感性詩篇。

少不了的,自然還有維也納(情留半天)和巴黎(日落巴黎)兩地迷人景緻。前者透過主角二人漫遊大街小巷,邊談天說地邊漸生情愫,其不經意的浪漫確是無可比擬的。音樂之都秀麗風光,男才女貌的兩位主角,影象隨意得來卻流麗動人,怎不叫人為之著迷?

至於後者,其韻味比<情>自是另一層次。畢竟相隔接近十年,雙方心態,經歷都不再如舊。巴黎背著好些負累,二人間縱使情未了,卻不可能如過往一樣全無顧忌。經過小心對話,步步為營的試探,最終能否情投意合,還得看雙方可否打破因分別多年而構成的隔膜。迪比在<日>參與劇本創作,其實亦可視為親自執導前的某種牛刀小試。

迪比在此兩部影片其間歲月,除了演出更多其他影片以外,同時亦為其自身參與演員以外的製片工作的志向舖路。入讀紐約大學電影系,拍攝多部實驗性較高的短片,積極參與一些編寫和幕後工作。事實上在拍<巴>之前,她早已拍了超過三十多了套短片,當中還包括可被視作為長片的<Looking for Jimmy>(80分鐘)。

是趟拍攝首部長片,自編自導自演以外,如電影的音樂亦一手包辦。有時候獨立製作好處就在於其靈活的可能性,獨立片製作人在此環境下,亦相對會有更大發揮,更充沛的自由度。迪比可算是充份利用了可有的空間,可見無論從選角到配樂,個人化的配套委實會令影片拍出來的效果有異於公式製作出來的商業作品。

因為都在巴黎,故事都似是圍繞著男女之間的情感,加上有著迪比的名字掛師,<巴>難免會被誤認作跟<情>和<日>差不多。但只要看過三套影片,自會明白那是個美麗的誤會。'巴'同樣以男女關係為題,說的卻非甜密愛情和浪漫觸覺。看罷影片,大有可能會對迪比能拍出這樣的電影而感到驚奇。